《论语》讲堂留影149

3个月前 (02-04)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3 已阅读

2024-1-31 一百四十九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学习《论语·雍也篇》的最后一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本章通过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来讨论“仁”与“圣”的问题,这是研究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
孔子一直都认为“人”指的是上等人,而“民”指的是下等人。所谓“仁者安人”,就是一个有仁德的人,能够让君子安身立命。而能够做到“安民”者是“圣”,也就是所谓的圣人。
我们知道“民”的数量众多,远远要高于“人”的数量。仁者能够“安人”,而圣人才能够实现“安民”。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只是“安人”,远远没有达到“安民”的境界。孔子穷其一生也想实现“安民”,但是他认为自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一个水平,所以大部分时间以“安人”为目标,所以他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也就是说,子贡做了一个假设,以这个假设来向孔子提问,如果一个人能够施恩惠于天下百姓,又能够救济那些陷于危难之中的人,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美好的生活,怎么样呢?这算不算达到了“仁”的境界呢?
我们通过以往的学习会发现,孔子凡是遇到弟子们问到“仁”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一般都是“不知其仁”,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达到了仁。他也没有给“仁”一个准确而完整的定义。而这一次孔子的回答有点出人意料,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孔子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让老百姓都过上一种美好的生活,那这比“仁”的境界要高的多,这简直就是“圣”的境界。
在孔子的心目中,一个理想的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呢?在《礼记》中有详细的描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这段话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有一个选拔机制,让那些贤良之人各得其位,各司其职。社会讲信义,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人们不仅老吾老,幼吾幼,亲吾亲,也老人之老,幼人之幼,亲人之亲。青壮年的才能都得到发挥,少年儿童都能够幸福的成长,孤寡的老人、失去父母的孤儿、残障人士、生病的人都能够得到社会保障。男人个个都有工作,女子都能嫁一个好人家。这就是人们眼中的“大同”社会。不仅仅是“小康”了,而是实现了“大同”。
这样的一个社会,“尧舜其犹病诸”。这里“病”是担心的意思。也就是说,连尧舜这样的圣人,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他们都担心自己能不能做到。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什么叫“能近取譬”呢?就是说作为一个仁者,你会用自己的事情来打比方,然后推己及人。比如,作为一个君子,希望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过上安稳的生活,那别人也同样会有这种想法。如果一个君子希望自己富有通达,那同样你应该意识到别人也应该有同样的需求,要有这种以己推人的能力,这就叫“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个“方”就是方法。拿自己做比方,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
我记得前面子贡也问过孔子一个问题,“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对子贡这样的问题,孔子直接说,“非尔所及也”。但是在本章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贡这样的问题,态度要温和了很多。孔子并没有像上一次那样正面否定子贡,而是让子贡知道,我们先不要谈论“圣”,因为连尧舜他们还达不到那个境界。我们现在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已经很好了。
孔子讲过修身养性的三个境界。第一种境界,就是“修己以敬”,就是先从自己做起,让自己修身养性,懂得尊敬别人;第二个境界,叫“修己安人”,不仅要修炼自己,还要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变得更好。第三个境界,就是“修己以安百姓”。就是一个君子不仅要修炼自己,安定身边的人,还要关怀大众,让百姓安身立命。在这三重境界里,前两个境界都属于“仁”的层面,而第三个是达到了“圣”的层面,而这个层面,连尧舜都很难做到。
学习这一章,我们觉得最大的感受,就是当自己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能够造福社会的时候,就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我们的能力还不够,无法去帮助别人的话,那我们就先做好自己,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钱穆解译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施,给与义。济,救助义。子贡谓能广博施与,普遍救济,如此必合仁道。

何事于仁:此犹谓非仁之事。孔子非谓博施济众非仁,乃谓其事非仅于仁而可能。

必也圣乎:此处圣字作有德有位言。仁者无位,不能博施济众。

有位无德,亦不能博施济众。

尧舜其犹病诸:病,有所不足义。尧舜,有德又有位,但博施济众,事无限量,虽尧舜亦将感其力之不足。但亦非即不仁。可见仁道与博施济众有辨。或说:“圣乎尧舜”连读,义亦可通。今不从。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三十而立之立。达,如“是闻非达”之达。己欲立,思随分立人。己欲达,思随分达人。

孔子好学不厌,是欲立欲达。诲人不倦,是立人达人。此心已是仁,行此亦即是仁道,此则固是人人可行者。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譬,取譬相喻义。方,方向方术义。仁之方,即谓为仁之路径与方法。人能近就己身取譬,立见人之与我,大相近似。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之亦犹己。然后推己及人,此即恕之事,而仁术在其中矣。子贡务求之高远,故失之。

〔译〕子贡说:“如有人,能对民众广博施与和救济,这如何呢?可算是仁了吧?”先生说:“这哪里是仁的事?必要等待圣人吧。尧舜还怕感到力量不足呀!仁者,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帮助人能立。自己想达,便也帮助人能达。能在切近处把来相譬,这就可说是仁的方向了。”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