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2个月前 (02-22)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9 已阅读

大家好,我是小曦,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的来历是什么?有哪些关于元宵节的传说呢?元宵节有哪些习俗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元宵节

古代称正月为“元月”,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夜晚,所以称为“元宵”。又因元宵这天张灯、看灯,所以又称为灯节。

元宵节的来历

传说1

元宵节的来历, 在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汉武帝时,有个宫女名叫元宵,她非常思念父亲,但在深官禁院是难以和家人团聚的。有一位谋士东方朔足智多谋,想成全她,便散布谣言,说正月十五有一场天火,要烧毁京都长安,并向汉武帝建议,十五日晚上宫里的人全部外出避灾,再叫全城开始在街巷和庭院挂上红灯,这样可以躲避天火。汉武帝答应了,许多宫女在元宵的带领下,纷纷走出深宫与家人团聚。从此,每逢正月十五夜,各地都要放灯。

传说2

另一个民间传说,是月宫中的嫦娥回归人间的日于是正月十五,因嫦娥奔月后,思念人间,后羿也思念致病,后上天准许,在正月十五夜,月西之时,用米粉作丸,团圆如满月,放在西北方,大声呼唤嫦娥。果然,不一会儿,嫦娥披着月光从月宫中走出,来到人间,与后羿团聚。

发展历程

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文帝平定“诸吕之乱”以后登上皇帝位。平定之日恰是正月十五。于是,每逢这天夜里,汉文帝都要出宫与民同乐,就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到了隋朝,元宵庆典更为隆重。据史料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可见当时的盛况。隋以后,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沿袭这种习俗,明代诗人何景明的《元夕怀都下之游》中描述:“忆昨长安元夕来,王侯管弦上楼台;已见炬如千树列,更看灯似百花开。”

观灯

元宵节一到, 我国有张灯结彩的传统。

灯,古时又称“燈”,一般点燃于屋内。节日制灯是一大乐趣,竹、铁、木条、藤条、麦秆等都可做灯架,制成各种令人欣赏的形状,外面封由五光十色的纸、绢、纱、绸、玻璃等材料制成,叫做彩灯。它是综合绘画、剪纸、扎纸、编织、刺绣等艺术,很有观赏和艺术价值。

元宵节放灯始于汉朝,到了唐代,放灯发展到盛况空前的灯市。据史料记载: “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簇如花树,还有高达一百五十尺,三十间大的灯楼,夜晚一齐燃亮,百里可见。”从中可以想见唐朝元宵灯节规模是很大的。诗人崔液作诗吟道:“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难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走马灯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在争奇斗艳的彩灯中,有一种精妙的走马灯,它的奇妙处在于自动化,由于灯罩的旋转,画面上的马似在不停地奔跑,故称为“走马灯”。

那么,走马灯的原理是什么呢?

走马灯原理是走马灯是根据热空气上升产生推力的原理制成的。它利用灯笼内部点燃的蜡烛所产生的上升热气流,推动灯笼内部上方的叶片,带动与叶片连接的轴承,令轴承转动。

轴承连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子投在灯笼四壁上,剪纸不断走动,形成了灯笼四壁上投影的不断前进,从而产生动画的现象。

鱼灯

鱼灯是中国传统民俗舞蹈的道具之一。呈鲤鱼状,用竹篾绑扎,糊表白纸绘制而成,全长1.2米,直径为40至50厘米,分鱼头、鱼身、鱼尾,三节可灵活转动,舞鱼灯以村组队,人数少则十几人,多者上百人,每人一鱼,内燃蜡烛,鱼灯套路有“鲤鱼摆尾”、“双鱼争食”、“鲤鱼戏水”、“鱼跃龙门”等,表演队变化有方阵、一字长蛇阵、八卦迷魂阵等。

冰灯

冰灯制作,一般分冷冻和冰雕两种,小型冰灯,先做模具,后泼水冷冻,大型冰灯,是用天然冰块,精雕而成。冰灯,既有冰峰玉洞,又有独放异彩的动物,还有千姿百态的花卉、人物等。夜晚灯光与月光争辉,晶莹璀璨,光怪陆离,令人流连忘返。

吃元宵/汤圆

元宵/汤圆,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应时食品。

元宵节吃元宵这一风俗,是从宋代开始的。据《予园续稿》一书记载:“元雪者浮圆子”又说“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这种“糖圆子”,因应时节而做,后改为“元宵”,现在仍有部分地区叫“糖圆子”。

元宵和汤圆有何区别?

做法不同。

摇元宵,工艺是”摇“:把馅心沾水,用水沾上干糯米粉,再重复N次这个过程直到它很大。个头比较大,形状没有那么圆。

包汤圆,工艺是“包”,和包饺子差不多。用的是糯米粉面团+软馅。个头较小,形状较圆。

元宵节吃元宵意在一家团圆,并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中,康乐、美满、幸福的心愿。

清代有人曾对元宵节实况作了生动的描写:

元霄争看采莲船,

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

孤灯犹唤卖汤元。

这首诗讲述在元宵佳节时,灯如火树,星群灿烂,人如潮涌,观看采莲船的歌舞,直到夜深,一场风雨,游人四散,然而,小巷里传来卖元宵的声音,这是一个十分动人的画面。

猜灯谜

一时欢乐一时愁,

想起千般不对头,

如若想得千般到,

自解忧来自解愁。

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灯谜就是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彩灯或墙壁上,人们一边欣赏彩灯,一边猜谜取乐。

谜语,源于古代的隐语。早在春秋战国时,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民间故事传说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收到良好的效果,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这就是谜语书面创作的最初阶段。

到了南宋,谜语变成了元宵节里的游戏方式。人们将谜语条系在彩灯上,供人猜,称作灯谜。

元宵节快到了,大家一起猜几个灯谜吧

1、谜面:头上两根毛,身穿彩花袍,飞舞花丛中,快乐又逍遥。(打一昆虫)

2.谜面:左手五个,右手五个。拿去十个,还剩十个。(打一日常用品)

3.谜面:人无信不立。(猜一字)

4.谜面:半部春秋。(猜一个字)

5.谜面:无风不开,有风花开,刚来又落,落了又开。(打一自然物)

6.谜面:太阳西边下,月儿东边挂。(打一字)

为了让大家有更好的体验,我把答案放在最后了。

赋诗邀明月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文人诗兴大发的节日。特别是元宵盛况,在古代名人佳作中都有生动的描写。

隋炀帝大业二年和大业六年正月,为显示国力强盛,举国招待少数民族首领,曾两次调集数万民间艺人进京,演出各种歌舞技艺,戏场绵延八里,夜以继日,张灯结彩。正是:

万户皆集会,百戏尽前来,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

到了唐朝,元霄之夜观灯游乐已极盛行。文人多赋诗纪盛,其中被称为“绝唱”的苏味道写的《正月十五夜》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这首诗也把元宵的盛况和人们的兴致表达得十分完美。

元宵节,又是男女青年比较“自由”地互相接触,表达爱情的好机会。请看欧阳修的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诗深刻地描写了青年男女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结合的爱情生活。

好啦,关于元宵节的知识就介绍到这里了,我们下个传统节日再见!

答案在这里,你猜对了吗?

1.蝴蝶

2.手套

3.言

4.秦

5.浪花

6.明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