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市展望之二:农业产业链,发展新形态

2周前 (04-28)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1 已阅读

国际大都市需要都市农业的支撑,一是吃啥才安心?要靠都市农业提供生鲜蔬菜、畜禽、果品及水产品,特别是大灾大难应急之时,唯有近水方能解得近火。二是玩啥才开心?一天天的上班,周末咋弄啊?老旅游也不行啊,时间不允许,荷包不充实,老板不高兴,所以周边游才是真开心,这就得靠都市农业提供各种各类的、源于自然的农事体验与休闲观光的绿色空间,舒缓心情,减轻压力,也为都市居民及青少年提供了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场所。三是住哪才舒心啊?当然是要住负氧离子爆棚的地方啊,可这有点远,上班不方便,理想照不进现实。所以还是得靠都市农业提供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不断改善的自然环境、持续平衡的生态系统,既为国际都市提供绿化隔离带,也提供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

      农业产业链可以实现产业融合而降低成本,使投资农业也可以赚钱,所以农业产业链才是实现都市农业功能的重要高级形态之一。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链主要有“政府引导型”和 “企业主导型”两种类型。政府引导型一般以区域内的主导产业为基础,由政府引导若干家农业龙头企业作为链主,通过前延后伸,构建联结较为松散的组织形态。而企业主导型一般由一家链主企业发起,以“研、产、销”高度一体化经营理念为主导的商业模式,将传统的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生产加工、下游市场营销全部纳入企业高度掌控之中,以中粮集团为典型代表。

        那么要发展农业产业链,计将安出?答:宜以构建发展体系为新起点,从产业基础、联结机制、要素支撑、政策支持等方面予以强化。

1.构建发展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原则,全力构建“长短结合、强基壮体、平台孵化、精益管理”的产业链发展体系。一是,以“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和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为主线,构建“长短结合、分层分类”的产业链体系。由政府以主导产业为“链基”,建立市县两级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由龙头企业以品牌产品为“链核”,建立上下游联结协同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二是,以“农业产业链项目库”为基础,构建“建链补链、延链壮链”的链式布局。通过项目引领、政策支持、要素服务、靶向发力,有序推进产业链的落地生根、持续发展,重点支持能沿着产业链方向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投资项目和科技引领型的产业链项目。三是,以“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构建“孵化裂变、示范引领”的成长模式。持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强镇、农产品加工园区(基地)、美丽休闲乡村等产业平台的建设,探索建立产业平台的准公共服务机制,孵化裂变一批科技先进、产品优新、人才集聚、链条完备、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四是,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链主,构建“精益管理、链条完备”的供应链体系。鼓励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应用精益供应链等管理技术,吸纳上下游企业参与分工合作,重构业务流程,推进资源共享、业务协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建立涵盖研发、生产、加工、储送、营销、服务的绿色智能全链条供应链体系。

2.强化产业基础。以“精优特新、绿色生态、健康休闲、产链融合”为主线,高质量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做稳粮油蔬菜、畜牧渔业等重要保供农产品,做精精品果业、茶产业、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主食加工、出口加工等现代加工产业,做优展示展销、电商平台等商贸流通产业,做深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数字产业、乡村现代化服务业等新型融合产业,优化产业基础。

3.创新联结机制。以“要素共享,平台协同,利益联结”为导向,大力拓展产业链各环节的增值空间。一是要素共享。鼓励链主企业将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要素与产业链各经营主体共享共用。二是分工协同。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采购、协同生产、协同物流、协同营销,实现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缩短生产周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三是利益联结。引导链主企业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价值分配机制,和产业链各环节主体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推动链条各主体关注点由生产最大化向收益最大化转变,打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商业模式。

4.强化要素支撑。一是用地保障。在坚持耕地保护红线和耕地保护政策、不破坏耕作层、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基本前提下,按照《自然资源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业农村部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精神,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好农业产业链用地问题。同时,创新产业链各主体用地指标合并使用等新举措,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更好的用地保障。二是资金支持。探索“财政引导、金融支持、链主增信”的资金链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进行奖补;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应收账款融资、反向保理等多样化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开发农业产业链保险险种,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创新打造产业链信贷服务机制;引导链主企业发挥增信赋能作用,为产业链上的经营主体提供担保和增信服务。三是人才培育。持续探索“新农人”替代“老把式”的制度机制,重点培育一批涉农的科技人员、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四是科技支撑。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导向,聚焦生物育种、健康食品、绿色低碳、智能装备、生物质材料等关键技术难题、共性技术难题,通过研发、引进、应用、推广等途径,全力提升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

5.加强政策支持。切实落实好乡村振兴政策,加强产业链供应基础和要素支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切实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创建、农业龙头企业的升级与技改、名品“土特产”培育、产业特色村建设、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农业+”融合发展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研究制定农业会展及电子商务等流通环节的激励政策,重点谋划好企业主导型农业产业链的扶持政策。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