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点积蓄没有,退休了不为孩子考虑一下吗?

1个月前 (03-25)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15 已阅读

《历史因果录》

李景让,唐代大臣。

李景让的曾祖父李憕(音澄)在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李憕有两子幸存,李源后来长期居于洛阳惠林寺,而李景让则是李彭的孙子。

李景让自幼丧父,家庭生活贫困,但母亲郑氏通晓大义,治家严厉,亲自教诲三个儿子。有一次,李家翻修围墙时意外发现墙里有一大笔钱,大家奔走相告时李母却说:“不劳而获是自身的灾祸。老天一定是因为亡夫积下的余德,怜悯我家贫困才赐给我们钱财。

那么,愿这几个孩子将来学有所成,这才是我丈夫的志向!至于这些份外之钱,我不敢要。”于是命人把这笔钱又埋在原地,继续修好墙壁。

在李母的教导下,李家三兄弟个个出人头地。李母向来以严厉教子而著称,李景让后来仕途发达,虽然头发斑白,但即使小有过失还是免不了被母亲责打。弟弟李景庄曾经连续多年参加科举不中,每次一落榜,郑氏都会鞭打哥哥李景让(不能好好教导弟弟)。

而李景让也始终不肯通融主考官,并说:“朝廷科举自有公道,怎么能学别人去打通关节呢?”搞到后来宰相也对主考官求情说:“李景庄今年不能不录取啊,可怜他哥哥每年都要被打!”不过,最终李景庄还是考取了进士。

李景让在浙西做官时,曾经有个下属违背命令,李景让一怒之下杀了他。一时激起军中将士愤慨,准备谋划哗变。李母知道后,召来李景让在大庭广众之下斥责他说:“你镇抚一方却草率用刑,哪怕一人不得安宁,岂止是有负天子,也令你百岁老母含羞于九泉,有什么脸面去见你父亲?!”

说完就让人脱去李景让的上衣,准备当众鞭打。不料这一举措却引来众将士集体哭泣请求,李母过了许久才作罢,而军中也因此安定。

李景让秉承母教,虽历任多地节度使,依然修身齐家,廉洁自律,家风严谨。后来他因病请求退休,有人劝他:“您廉洁到一点积蓄也没有,(现在退休)不为几个儿子考虑一下吗?”李景让却笑着说:“难道他们还会饿死吗?”于是坚持退休回家。

72岁时,李景让去世。因他住在洛阳乐和里,当时人们一提到廉洁有德之人时,就会说起“乐和李公”。弟弟李景温,历任福建观察使、华州刺史,因政绩卓著、正直守责而闻名。弟弟李景庄,后来也官至显赫。

顺便说一句。

这个故事包含了好几层道理,我们花点笔墨捋一捋。首先,李景让家中贫困,又是在自家墙里挖出来的钱,李母却坚决不要,为什么?因为钱财对于解决生活温饱、改善生活质量确有帮助,但对于养成孩子的志向、品行,磨炼心性,未必有用。

李母要的是孩子们学业有成,继承父辈的志向,而完成这样的教育目标,基本和财富无关。当然,我们不是否定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只是身为父母需要考虑的是,财富和优越的生活,对于孩子志向、品行、人格、心性的养成,是否有直接推动作用?

其次,南怀瑾南师在讲到教育问题时曾多次提到一个观点——“恩中生害,害中生恩”。这句源自《阴符经》的名言,放在家庭教育上可以理解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恩,但爱得太多,宠得太过,则害得孩子无法自立,没有独立的人格,坚定的心志和承受磨难的能力。

到头来由于过度保护和宠溺,孩子和家庭之间反而成了冤家,父子成仇,母女生恨,这就是恩中而生害。正如柳宗元的名句:“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虽然是爱他们,其实是害了他们;虽然是担忧他们,其实埋下了仇恨。

反之,父母从小对孩子严格教育,不过度保护,让孩子吃苦受累乃至“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孩子虽然一时不理解而愤恨,但当他经历了社会的磨难和考验之后,却会感恩于父母当年“虎父虎妈”式教育,以一时之苦,成终生之益,这就是害中而生恩。所以,李景让的母亲堪称真正的“唐代虎妈”,而三个儿子的教育成果,也终结了李家自安史之乱以来的衰败。

最后,我们不妨注意一下李景让对后代的教育——“难道他们还会饿死吗?”这句话更加值得我们铭记。如果子孙不肖,纵有金山银山,也注定是坐吃山空,那么留下巨额财富反而对他们是一种灾难;如果子孙贤明,纵是缺衣少食,也终究会自强独立,于世间开创自己的事业,那么留不留巨额财富又有什么关系呢?

《后汉书·仇览传》中有这么一句话:孤犊触乳,骄子骂母。意思是,小牛犊只知道吃奶,却用牛角将母牛顶得鲜血直流,而骄宠的孩子连母亲都骂。不知道时至今日,连孩子在学校受老师责罚都忍受不了的家长们,不惜重金培养孩子各种“技能”却忽视“苦其心志”的我们,是否还记得我们这一代,乃至父辈那一代的成长环境与经历呢?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时代是变了,但教育的因果从没变。

(史料选自《新唐书·李景让传》)

(史料选自《资治通鉴》)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