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200不充分理由:什么是说服的最高境界?

2周前 (04-29)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4 已阅读

划重点
1.有效的人际影响中,人际关系并不是改变的“充分理由”。
2.想要通过人际关系影响别人,首先,不要试图为对方提供充分的“改变理由”。其次,要通过登门槛效应,让他从简单的行为开始,自己说服自己。最后,对于那些你不期待的行为,可以帮助他产生不一样的理解。

上一节课介绍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让我们看到,当我们处在一个人际社会当中,有多么容易一边受到别人的影响,一边又无法识别这种影响的来源,导致自我的混乱。

这么看来,他人给你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是不少。但是我们都知道,人际影响也可以从正面的角度发生。你一定尝试过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身边的人;在你的一生当中,也一定受到过来自别人的重要影响,让自己培养了更健康的习惯,或者在重大关头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人际关系如何正面地影响一个人?

什么是有效的人际影响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要先澄清两个边界:首先,这里说的影响,并不只是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还要影响一个人的态度。直接改变行为,比如老板让员工加班,他靠的是发号施令,只要有权力就不难做到。难的是,用什么方法可以影响这个“人”,让他把这些行为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你不在的时候,他也能够自发自愿地做出这样的行为?这就是态度的改变。

第二点,影响不等于操纵。影响必须建立在当事人自愿自主的基础上,他认同这件事是对自己有好处的。这才是健康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件事给当事人带来强烈的痛苦,或者他已经明确表示抵触这件事,那就要尊重他的判断。否则,就是传销组织给人洗脑了。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再来看,什么才是有效的人际影响?

首先要知道,在有效的人际影响中,不能用人际关系作为改变的“充分理由”。

什么叫做充分的理由?你可能还记得我们在讲动机的时候,讲到过外部动机:孩子只要每天练习弹琴,就可以获得奖励。“练琴是为了拿到奖励”,这就是一个充分的理由。但是,如果孩子把练琴单纯理解为获得奖励的一个手段,他在态度上就永远都不会真的爱上这件事。你可能还记得,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些拿到 20 美元的被试,给自己说谎找到了充分的理由。所以,他们也从来不认同自己的谎言。

这是一个反直觉的结论。我们经常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是“重赏”激励的只是一个人的行为,但不会改变他对这件事的态度,不喜欢就会一直不喜欢。因为“重赏”已经提供了做这件事的理由,他不需要喜欢。

奖励没有用,惩罚也一样。前面讲行为主义的时候我们提到过,用惩罚限制一个行为,虽然表面上他不敢做了,但他心里觉得这件事更有吸引力。如果一个孩子被父母暴力逼迫,不得不好好学习,他学习的理由就是:“考不好,我会挨揍”。这理由如此充分,以至于当父母揍不动他的那一天,他也就没有动力好好学习了。

除了奖励和惩罚,还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讲道理。比如,很多父母会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你是为了我们才学习的吗?不是的,学习是为了你自己。”这些道理本身都没错,但很可能没有效果。因为和奖励一样,讲道理就是在提供理由。理由越充分,对方就越没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态度。甚至可以说,不管道理怎么讲,只要孩子看到父母为了学习这件事费尽口舌,就已经知道了:父母非常期待我的学习。那么,“满足父母”就成了学习的充分理由。

所以,聪明的影响者不能做得太多。你想要让对方改变态度,就要为对方留出思考的空间,而不是通过你一股脑儿地把理由摆出来,甚至让自己成为那个最瞩目的理由。

最高境界:自己说服自己

那么,怎么才能促成态度的改变呢?就是故意不提供充分的理由。这时候,人们反而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更多依据,自圆其说。这是说服的最高境界:我们真正相信的事,都是自己在说服自己。回想一下,你是不是经常有这种情况?如果你对一件事情犹豫不决,你会发现,无论你怎么选,结果都会证明你的选择还不错,你总能找到支持这个决定的理由。

就像你买了一张有点贵的演唱会门票,当时也许会有点心疼,但你听完这个演唱会,你大概就会由衷赞叹:太值得了!这个夜晚太难忘了!你必须为这笔消费找到更多的理由,来让自己相信,这笔钱花得一点也不亏。如果当时你没买票呢,你事后也许就会说服自己:看个现场有啥意思?不如拿这笔钱干点别的事!

社会心理学家布兰顿把这种现象叫做“决定变成信念”:我这样做了,我就会说服自己相信它。诺克斯和英克斯特在 1968 年发表了一个关于赌马的研究,他们发现,一个赌马者在下注之后,往往会在自己下注的那匹马身上看到更多“有希望”的线索。这种自我说服的机制非常强大,它可以给你的决定找到新的借口。而在你做决定之前,这些理由你是看不到的。想象一下,你在策划一次度假,犹豫这次要不要奢侈一把,住五星级酒店。你打算这么办:房间的价格如果在 1000 元以下,你就住,超过 1000 元,就不太划算了。结果你发现,刚好有一间 990 元的特价房。于是你果断决定下单,你开始想象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和体验,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直到付钱的时候,你才发现这个房间要加收 10%的服务费,实际价格超过 1000 元了。那又怎么样呢?你已经为这个选择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它现在就值这个价!

这就指出了一种人际影响的路径,叫做“登门槛效应”。一开始先提出低一点的请求,降低对方做决策的成本。对方答应之后,也许就会在行动过程中改变自己的态度。这就好像 990 元的标价是一个门槛,踏入门槛之后,你也许会发现自己愿意付出更多。但是注意,登门槛效应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软磨硬泡,而是要让对方自己做选择。只有这样,他才会觉得是自己的决定,从而为这件事找到支持性的理由。如果他把这件事理解为,完全是因为你他才这么做,那么他不但不会改变自己的态度,还会在你升级要求的时候,感到有些生气:“我都已经让步了,你怎么还得寸进尺呢?”

所以,影响别人的最高境界,是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永远不是靠你说服别人,而是他自己说服自己。

反向说服:产生不一样的解释

你可能会想,这种方法好是好,但万一对方第一步的行动就和我的意图相反呢?如果阻止他,我们就成了那个外部动机,他的态度不会改变;但我们如果听之任之,他就会给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岂不是越错越远?这种情况下,还有机会改变他的态度吗?

你还有一种影响他的办法,就是让他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种不一样的理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举一个例子:我在咨询当中,会遇到厌学的孩子,我常常会从他们已有的行为入手,对他们的态度做出更积极的解读。比如,他们喜欢玩游戏,我会探索他们是怎么从青铜一路打到王者的,然后我说:“你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你看,这句话没错吧?他打游戏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就是因为他不服输。

那我又问了:“你在升级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想到过放弃吗?最想放弃的一次,你是怎么走过来的?”你有没有发现,通过这样的对话,他对自己的理解出现了一些变化。他不再是一个贪玩的,不负责任的小孩,而是一个有决心、有毅力、遇到困难绝不放弃的挑战者。如果他能从这个角度理解自己,那么很自然地,他就会问自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我为什么要放弃呢?”你看,我不需要把他的行为变成好好学习,我只是影响他对“打游戏”这个行为产生不一样的理解。社会心理学家达里尔·贝姆提出过一个重要的理论,叫做自我知觉理论,意思是我们并没有先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再决定“要做什么事”,而是反过来的,先观察自己做了什么,用这个行为来理解:“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就像前面课程讲过的,系统 1 先做出了反应,系统 2 再对这个反应进行合理化。

而这种理性的思考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同样是打游戏,你既可以从中看出自己的堕落,也可以挖掘出自己身上的某些优良品质。你朝不同的方向寻找理由,支撑自己的态度。

我们还可以把“不充分理由”的原理加入到这种影响中。当你想影响一个人的态度,你不需要说服他相信这个想法,你只要表达一种惊奇,让他自己提供解释。比如你这样说:“哇,你打到了王者!是只要玩足够长时间,就能成为王者吗?”他会告诉你,不是的,那是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他就会对你侃侃而谈,去证明自己一直都是一个努力的人。你看,你只要往一个方向提出问题,他就会朝这个方向证明自己。

所以,一开始的角度很重要。哪怕一个人在行为上犯了错,你也要帮他看到,错误背后可能包含了正面的动机。这不是为了给错误开脱,他是需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代价,但他不一定要把自己看成一个糟糕的人。你帮他找到一种更积极的可能性,也就是在帮助这个人,朝更积极的路上一点一滴实现自己。

做个总结,这节课讨论了通过人际关系影响别人的几个原则:首先,不要试图为对方提供充分的“改变理由”。其次,通过登门槛效应,让他从简单的行为开始,自己说服自己。最后,对于那些你不期待的行为,可以帮助他产生不一样的理解。

今天分享的话题是:你人生中最成功的一次说服别人的经历是怎么样的?反过来,你有没有莫名其妙被人说服过?结合这节课的内容,你发现其中的奥秘了吗?欢迎分享,也可以分享给你那个耳根子软的朋友。

讨论人际关系的影响,经常离不开一个词,叫做情商。下节课,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