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式解读//第二章 英语课程与核心素养

3个月前 (02-12)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1 已阅读

问题3英语课程与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

在总的方向和基本内涵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一致的,都是讲课程的育人价值、育人贡献,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但在义务教育阶段使用“核心素养”概括和表述课程的育人价值更加贴切、更加适当、更具有包容性。程晓堂教授在书上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并不都是基于某些学科的课程。有些综合课程并非单一学科,如艺术、科学,还有非传统学科课程,如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并不适合冠之以“学科”,而核心素养可以包容涵盖。再者,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段,各门课程均对儿童青少年成长阶段必备的综合素质、基础性素养的培育作出贡献,用核心素养概括共通育人价值比学科核心素养更加符合义务教育实际。

问题4.为什么各门课程都有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可以且应该在学科课程中得到发展或运用。

️在各门课程中融入核心素养可以增加学科课程学习的探究深度和内容广度。

️可以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

问题5.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

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语言能力是参与特定情境下相关主题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能力。

今天早上共读时辉霞老师提问什么是特定情境与相关主题。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老师拿着书本问学生what's this in English?学生回答book。那么这是一个特定的情境吗?我们认为这不是,因为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小学是学过这个book单词的,也就是辉霞老师说的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信息差。作为小学老师,我也反思自己是不是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三年级我们学习打招呼用语good morning/afternoon,为了让学生说,会不断的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可是最终结果呢?学生是会说了,但是他们没有分清楚上下午究竟用哪个,因为在课上可能会出现下午上课学习good morning这样的句子。这就是我们没有特定情境的学习,我们说要在教学中打造情境教学,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围绕相关主题,主题意义的引领是贯穿学生语言能力的学习的。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what's he like?询问他人的性格外貌特征,基于这一单元,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照片介绍自己的家人、同学,而不是拘泥于教材上给出的人物介绍。

唐艳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情境教学的几种策略。以下是结合唐老师提出的策略我从网上进行搜索整理。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走进生活,真正体验和理解知识内在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学生形成从生活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并养成解决问的真能力。

通过事物创设情境:通过模型、标本、教具等直观形象的东西让学生亲自观察,亲手触摸、亲身体会,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欲望,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活形象思维,突破难点、强化理解,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图像创设情境通过板书、画图、挂图、幻灯、录像、电影等,具体直观地展现,一目了然,生动形象。

通过动作创设情境:运用手势辅助教学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通过操作和表演走进知识点。

通过新旧知识和观念关系创设情境:在旧的知识上增加新的知识,旧知识重新组织和转化,通过提炼浓缩的系统知识形成系统的、整体的知识。

通过背景知识或场景创设情境: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水平就越强,没有背景知识,阅读和思考无法进行;把学生带入场景,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让学生进入到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

通过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设置问题,生发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深入思考。

tips:情境vs情景(百度搜索)

1.从词义上说,“情景”和“情境”之间是有区别的,“情景”的“景”是具体、直观和吸引人的,用来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指感情和色彩。 “情境”的“境”是指构成和蕴涵在情景中的那些相互交织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例如社会情境、教学情境、学习情境、戏剧情境、规定情境等。

2.从内涵上看,情境要比情景丰富、复杂得多。情境宏观,情景微观。“情境”的范围比“情景”更广。情景是对某一场景、局面的描述;而情境则要大得多,不仅包括场景,还包含某些隐含的氛围,如热烈、孤寂、友好、无助等等。情景设计要相对简单一些,而情境的创设却不这么简单,往往需要多种手段才有可能成功创设。

【情境教学法】中人为创设的情境素材只是情境教学法的一个基础性的环节,它指向的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着重强调在获得知识后的情感体验或者某种能力的获得。其中创设的情境不只是教学辅助,同时也是一种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评价这样全程式的教学指引。

【情景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指向于学习某个具体的知识。情景教学法是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情景教学法是教师在描画情景(自然、真实)时,让学生可以感同身受,有“身临其景”之感。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愿意跟随老师学习新知。

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认知、跨文化态度、跨文化行为等。学习英语也是在学习一种新的文化,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知首先需要我们老师去挖掘,其次,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的补充,感悟优秀文化魅力,通过融入与渗透优秀文化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思维品质:每个人的思维品质是存在差异的。在课堂上我们特别会发现,也越来越抱怨一个现象,现在的学生都不思考了,上课提出的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记得自己在讲there be 句型的单复数时,让学生们观察句子的不同,孩子们回答的皆是说句子中写出的物品不同,没有人发现be动词也不同。我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最后只好把这个知识点进行了“灌输”。让孩子们画公园里有什么,大多数孩子画的和上课老师讲的一模一样,仿佛他们不知道公园里会有什么。可是真的不知道吗?不。孩子们当然去过公园,知道有什么。但是为什么上课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归因在于自己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没有真正帮助他们架构思维。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自己需要学习的。

学习能力:各门学科都需要培养的就是学习能力。但是由于每门学科的特点,学习英语需要有合适的英语学习策略。什么是英语学习策略?如何让孩子们掌握? 程晓堂教授指出:能力的形成基于策略的运用,也基于意识的培养。能力是有效地使用策略的结果,也是在意识指导下产生的结果。学生也想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有的学生在积极探索,而有的人则在等老师教给他们。如同我们学习如何教学一样,每个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掌握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需要我们积极的去探索,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学习。

同理,学生掌握学习能力首先学生需要有这个意识,而这个意识需要我们教师的一种传递。在小学,思维导图经常被我们视为一种可行的学习方法。例如四年级上册介绍自己的书包教室,五年级介绍自己的卧室,那么针对介绍的物品,我们可以以这一物品为中心进行展开绘制思维导图。学生掌握后这就是一种学习策略的掌握。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