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机制及解救

2个月前 (02-12)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2 已阅读

  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卫生杀虫剂等领域,人类以及动物经过皮肤接触、吸入或口服这些化学物质后,会引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通过抑制神经递质酯酶的活性来达到其杀灭昆虫、草虫及其他有害生物的目的。人体内同样含有酯酶,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会与人体内的酯酶结合,引发抑制神经递质酯酶活性,从而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导致肌肉痉挛、抽搐、呼吸、血液循环等一系列生理反应,直至威胁生命。
  一旦出现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症状,应立即将受害者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洗胃、吸毒和解毒等。首先需要进行对中毒物的排毒治疗,包括洗胃、灌肠以及强迫排尿等,保证尽量多的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从体内排除;接着进行药物治疗,对中毒者进行吸毒、血液灌流、呼吸机辅助等,支持其生命体征;最后是进行解毒治疗,针对中毒机理,采用抗胆碱酯酶、抗惊厥、解痉及促进胆碱能神经递质活化等药物进行解毒。
  预防中毒的最有效方式是减少与导致中毒的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接触。可以通过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装备、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使用成熟解决方案替代传统农药等方式来降低中毒的风险。同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减少室内外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浓度,防止接触有毒物质产生后果。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